美国海关人员发现一批标明"越南制造"的钢材,查完报关单后皱起了眉头——这批钢材的源头分明指向中国。
同年冬天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把调查报告摊在桌上:2019年越南出口到美国的钢材和电子产品量猛增,增幅恰好发生在特朗普对中国同类商品加征高关税之后。
报告结论直白:越南成了中国产品"借道转运"的跳板。
特朗普随即签字:对部分越南货加征最高25%的关税。
关税大棒落下来了,但国际产业链的走向却出乎某些人的意料。
美国对越南举起的关税大棒,反而让中越经济联系越捆越紧。
看看越南海关的数据吧:2023年,越南对华贸易逆差达到惊人的550亿美元,比2018年直接翻倍。
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越南工厂离不开中国的零部件供应,这层关系不是一纸关税令就能切断的。
中国这边也在调整步伐。
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正式签定,这个包含十五国的自贸协定制定了统一的原产地规则——简单说,成员国商品凑够40%的区内增加值就能免税流通。
次年生效后,中越贸易瞬间升温:202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,增速接近20%。
中国卖到越南的机械设备、核心零件占比超过四成,成为越南制造的基础支撑。
贸易战的硝烟里,越南在2018-2020年间向美国年均出口增长了28.5%,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《亚洲经济展望》中挑明:越南接住了从中国转移出来的部分订单。
但这所谓的"替代"有多少含金量?国际贸易研究中心核查的海关记录显示,当时约17%的越南输美商品实际上装着来自中国的核心零部件。
美国海关给这类贸易专门建了个数据库,名字就叫"第三国转口贸易"。
关税这把双刃剑确实划伤了越南企业。
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过:25%的关税打击让越南相关产品在美市场份额缩水12%。
痛归痛,越南企业转手就调整了供应链布局——更多引进日韩的半导体设备,工业机械里的中国货比例从2019年的54%掉到2023年的37%。
产业链韧性在这种压力下显现出来。
越南在夹缝中的选择透着无奈:既需要维持对美市场通道,又无法脱离中国的产业链条。
202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很说明问题:东盟当年制造业外资流入额达到创纪录的2670亿美元,其中中国企业对越南制造业投资较2018年猛增220%,重点集中在光伏板、智能控制系统等高附加值领域。
这些不是单纯的产能转移,而是深度参与越南产业升级的互补式投资。
结算体系的升级更添一把火。
人民银行报告披露,2023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在东盟覆盖率达到85%。
越南企业现在能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,这比依赖美元稳当多了,规避汇率波动风险——这是区域经贸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。
RCEP的真正影响在于重塑企业行为模式。
举个例子:一家位于越南的电子厂,若使用中国产传感器、日韩芯片、东盟塑胶壳,只要总附加值达到区域要求就能免税销往日本。
新家坡国立大学在国际经济学刊发表的论文指出,这种多国协作的产业链模式已成气候,企业供应链调整成本被自贸体系显著降低,单边壁垒的效力在这种网状结构中自然削弱了。
回头来看特朗普对越南加征的关税,更像是一次短期的压力测试。
虽然某些货物流向被迫改变,但越南与区域经济的深层连接反而因此更加清晰——特别是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不降反升。
中国在"十四五"规划里明确提出构建"陆海联动、东西互济的全球供应链体系",同时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。
2021年开始实施的升级版自贸协议,90%以上的商品已经实现零关税。
美国举关税之刃想把产业链从中国切断,现实却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。
跨国资本流向显示:中国对越投资是去参与建光伏板厂、智能控制系统厂。
越南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增加值比例也在悄然变化。
关税壁垒建得再高,终难挡住以效率和互补为基础的经济融合趋势。
特朗普在2020年签字对越南加关税时,大概没想到四年后世界会变成这样——东南亚的工厂车间里,中国的机器人臂在组装运往欧美的商品;越南财务经理的屏幕上,用人民币结算的跨境支付占比越来越大。
这或许提醒所有人:国家之间的经济连接,从来不是一份行政令就能轻松瓦解的有机体。
配资技巧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