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15岁的男孩,三个月前还在问妈妈"女权是什么意思",现在却在网上疯狂转发"女人都是骗子"的帖子。
这不是个例。从2018年开始,全球大规模出现了厌女现象: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男孩,被洗脑仇恨女性的极端思想。他们从最初的好奇和困惑,一步步滑向了偏见和敌意的深渊。
这背后并不是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,而是一条精心设计的产业链。有人在专门培养这些孩子的仇恨情绪,有人在从中获利,年收入高达数百万。
如何变成厌女青年
一个男孩可能只是在YouTube上搜索"什么是女权主义",点开了艾玛·沃特森支持女权的演讲。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。
算法立刻推送了截然相反的内容——一个脱口秀视频里,男嘉宾声称女权主义"本质上就是仇男",还把校园性侵数据说成"全是瞎编"。这个视频播放量高达200多万,看起来就像社会主流观点。
并且在接下来十个推荐视频里,有七个都是极端男权大V的内容,而且多来自看似权威的新闻节目。
这就是YouTube 70%流量来自算法推荐的威力。平台靠广告盈利,需要用户长时间停留,而研究发现极端内容最能留住观众。于是算法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逻辑:内容越极端,推荐越积极。
现在社会,16至24岁年轻人中,大多每天上网都超过7小时。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,85%的美国青少年使用YouTube,72%使用Instagram。
当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,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获取"新闻"的主要渠道时,信息真空就给极端内容让出了生长空间。
最可怕的是,这些极端观点被包装得极其巧妙。Instagram上那些靠"#最新梗"、"#最好笑"等标签吸引数十万粉丝的账号,表面上发搞笑内容,实际上在宣扬女性在平权问题上"太傲慢"就该挨打。
健身网站的"青少年专区"潜伏着84个散布"强奸诬告论"的小组,网络游戏平台的语音聊天功能更成为重灾区——极端分子就在那里,借机引导男孩关注极端网站。
从苏格兰乡村到伦敦市中心,素未谋面的男孩开始一字不差地重复着相同的观点:女人在强奸案上说谎、女权主义仇视男性、男性是性别歧视受害者。
当未成年男孩打开Instagram,上面列着8句"既要又要"——"既要打破物化女性的枷锁,又要传统观念的婆家彩礼"时,算法已经成功完成了一次精准投喂。
厌女的流量生意
很多人以为这些极端男权组织是在"传播理念",实际上他们在做生意,而且是门好生意。
极端男权网站"男性之声"的创始人保罗·伊拉姆,在文章中把追随者称为"被社会迫害的男性受害者",转头却指责他们捐款不够积极。虽然每年靠粉丝打赏收入86万元人民币,但从不公开资金用途。
甚至直言:"活该,别来烦我,找别人解决你的问题,除非你愿意拿出五美元帮我们。"
还有著名PUA大师瓦利扎德,曾公开鼓吹强奸合法化,但在MeToo运动后突然宣称自己"觉醒",承认"我的平台引导男性犯罪"。
后面迅速转型,出版女性恋爱指南,举办巡回演讲,与粉丝共进一次晚餐收费高达250美元。
这就是生意的本质:如果承认问题根源在于传统的男子气概观念,让追随者真正解放思想,财路就断了。所以必须鼓励男性坚守旧形象,保持愤怒和焦虑,这样才能持续变现。
为了精准收割青少年,这些团体专门制作针对性材料。一份13章的PPT《给男孩的"红色药丸入门书"》,包括"为什么女权主义讨厌你"、"狩猎女孩:导论"等内容。
内部"写作指南"明确要求:要用网络热梗和段子来软化极端思想——"每篇文章中都加入梗、搞笑动图、推特截图和YouTube视频,就像在儿童药物中加入樱桃味。"
Data & Society 2018年报告,YouTube上存在一个由80个频道、60多位"学者"、媒体人和网红组成的"另类影响网络",成员包括保守派、极端厌女者、白人至上主义者。YouTube已成为"极右网红变现的主要阵地",大量极端内容被放在显眼位置。
这些团体还把极端言论伪装成"开玩笑",发帖时称是在"讽刺"。当铺天盖地的"玩笑"出现时,普通受众很难分辨真实意图。
2024年12月大连工业大学女生事件后,"整治捞女"更成为热门赛道,有博主直接宣称:"分辨女人成本太高,不如默认所有女人都是坏的。"这种观点在弹幕里被赞为"当代李白",播放量轻松破百万。
如何批量制造仇恨
当算法把男孩们引流到极端论坛后,真正的洗脑才开始。这些论坛就像一台精密的仇恨制造机器,有着完整的"生产流程"。
最具代表性的是incel(非自愿独身者)论坛。新人一进去,立刻有人灌输"真相":这个世界对像他这样的男人不公平,社会一直在欺骗他,表面上男性是主宰,实际上女人才握有特权,她们都是"魔鬼"。
这些论坛发明了一套黑话体系,把女性称为"Foid"(雌性类人生物),用"Roastie"(烤牛排)侮辱性地称呼性经验丰富的女性。
当仇恨被包装成"专业术语"时,就像普通词汇一样被正常化了。反复使用黑话强化群体认同,也让人忘记对象其实是活生生的人。
论坛里充斥着按10分制给外貌打分、讨论各种极端整形手术的帖子。有人晒照片问"我还有救吗?",有人自称"heightcels"(太矮)、"baldcels"(秃头)、"skullcels"(脸型骨相差)。当自我厌恶达到极限时,痛苦就转向了对社会和女性的愤怒。
最可怕的是暴力内容的正常化。论坛频繁出现强奸、谋杀女性的幻想,煽动"非自愿独身叛乱"、"报复日"等极端行动。
一篇题为"女性应当被视为人类吗?"的帖子引发激烈争论,大多数回复认为她们不应被视为人类。甚至有人发帖问"朝哪里开枪最致命",得到70多条回复——多数人催促他行动,还提供技术建议。
这种环境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。即使最初被内容困扰的人,四五个月后也会变得麻木,对"Foid"等词不再在意,对大量关于强奸的帖子习以为常。海量信息不断正常化极端厌女的表达,让参与者越来越觉得理所应当。
2014至2020年间,全球发生了11起针对女性的无差别屠杀事件,造成50人死亡、68人受伤。
除一名施害者外,其余都与"男性圈"有关。这些凶手在incel论坛被誉为"英雄",信徒如邪教崇拜般效仿。
2014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枪击案的凶手埃利奥特·罗杰,在YouTube上传视频称"我以屠杀你们为乐",遗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网上激进化的过程。
破局之道
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仇恨制造机器,该如何破局?
最关键的是将性别教育纳入学校课程。这不仅帮助年轻人识别极端厌女思想,更要教会他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、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、理解性同意的真正含义。只有提高青少年的辨别力,才能抵御网上那些有毒的声音。
并且社交平台应该承担更多责任,封禁极端账号、切断资金链、优化推荐算法,这些都是必要措施。执法部门也要严肃对待网络仇恨犯罪,许多威胁强奸或谋杀的言论在网上肆意传播,却很少被追究。
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案,是帮男孩们摆脱"男子气概"的枷锁。大多数男性圈成员内心都充满痛苦,谈及虚假强奸指控时,实际上反映出内心的恐惧。
当"男子气概"要求他们隐藏软弱、承受痛苦、永不退缩时,真实感受只能深埋心底。孤独催生归属感的渴望,羞耻感驱使他们追逐虚名,男性圈正是利用这种脆弱来收割流量。
关键在于提供不同的声音,用事实打破谣言,但方式要巧妙——避免说教,让孩子自主思考。
当这些被误导的男孩发现,那些他们曾被教唆去仇恨的对象——女权主义者、普通女性、正常人——反而向他们表现出接纳时,转变往往就在一瞬间。
毕竟,没有男孩天生厌女。当社会能够正视这个问题,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教育资源时,这条黑色产业链终将失去生存土壤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我们需要更多正向的声音,来对抗那些以仇恨为食的收割机器。
配资技巧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